传统佳节端午将至,市民纷纷佩戴起五彩绳,摆放上艾叶,包起了粽子。对于今年66岁的济南结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胡立华而言,编织五彩绳和粽子,是每年端午节必须要做的事情。有着20余年结艺经验的她,成功让绳子在自己手中“活”了起来。与此同时,胡立华还将手艺发扬传承,让结艺的美好寓意和编法被更多人知晓。
编五彩绳、缠手工粽,结艺传承人用“老手艺”过端午
(资料图)
胡立华的绳结店,就坐落在槐荫区经四纬十的林荫路上。这家不起眼的小店,陪伴了胡立华20余年的时间。推门进入店内,便会被满墙的绳结工艺品所惊艳——三面墙上挂着各式各样的绳结艺术品,个头较大的能有1米多长,较为袖珍的则静静躺在橱窗内。除此以外,店铺里还有一面挂满彩线滚轮的墙,以及一张有些陈旧的手工台。
彼时,胡立华正在制作与端午节十分应景的五彩粽和五彩绳。“端午节佩戴五彩绳有驱邪的寓意,编织好的手工粽子则可以当作挂件,挂到车上或是家里。”边说着,胡立华整理起了桌面上的彩色绳子。
到了做粽子的步骤,胡立华先拿出一张硬卡纸,折叠多次后做出粽子的框架。随后,她用一根绳子从框架中间穿过做提手,再用彩绳一遍遍围着框架缠绕。不过片刻,一个灵巧的“七彩粽子”便制作完成。“用细线缠绕出来的粽子会更好看。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在粽子里面加点香料,当作香囊。”
新黄河记者注意到,在房间一侧的挂架上,悬挂着四五个五颜六色的小粽子挂件,这些都是胡立华往年端午节制作的工艺品。“端午节的时候做些粽子更应景,也表达了我们对端午节的热爱。”
结艺可细分为10余种,名字与美好寓意相结合
在胡立华的店里,除了能见到用绳结编制的粽子,还能见到各式各样的结艺工艺品。从吉祥喜庆的“中国结”到惟妙惟肖的“绳结孔雀”再到精致小巧的“绳结戒指”……普通的绳子在胡立华的手中“活”了过来。
“我是从2000年开始正式接触结艺的,到今年已经23年了。”胡立华一边整理着彩绳,一边向新黄河记者介绍起了绳结的编法。2015年,胡立华的“济南结艺”被评为济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“结艺不单单是指中国结。目前结艺有十几种编法,我的作品也在不断创新、融合。”
胡立华告诉新黄河记者,结艺除了常见的“盘长结”外,还有“吉祥结”“凤尾结”“龟背结”等10余种结艺。“将这些结艺在制作过程中组合,就能得到更多复杂别样的绳结。”
胡立华介绍,结艺的名字也都是与美好寓意相结合。“比如‘盘长结’,意味着长长久久、缠绵不断;比如‘赋翼结’,意味着福气多多;再比如‘如意结’,意味着万事如意……”她表示,绳结并不单是打结、绕线这么简单,结艺还代表了中国特色传统文化。
从事结艺行业20余年,用独特的方式传承结艺
胡立华的结艺店铺中,摆放了不少她此前获得的荣誉。从2000年至今,胡立华不断向学员和社区、老年大学的学生传授自己的结艺技艺。“2000年下岗以后,我先是在八一地下人防租了个柜台,随后就搬到了经四纬十这边,一干就是23年。”
这期间,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找胡立华学习结艺。“不少来找我的学生都是为了能多学一门发家致富的技术,其中女性居多。”胡立华坦言,早期她接触结艺是因为喜好,后期则慢慢变成了自己养家糊口的“饭碗”。“有很多感兴趣的外国人都来找我学结艺。”
当下,胡立华时常会带着工具走进老年大学和小学校园,向老人和儿童传授结艺文化。“老年人打绳结可以手脑配合,延缓衰老;让孩子们接触绳结,可以把传统文化传授给他们。”
作为济南结艺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胡立华通过多种方式将手艺传承。“在我看来,销售、教课、带学生都属于传承的过程。艺术来源于生活,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创新,不断打造新的款式和结绳方式,打造出更多优质的结艺作品。”新黄河记者孟天宇 编辑刘梅梅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声制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36 联系邮箱:55 16 53 8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