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没有去做科学家,他可能会去当厨师。
如果没有去做科学家,他也可以去写作,还能“顺手”拿个文学奖。
(资料图片)
4月20日,第四届丰子恺散文奖颁奖典礼在嘉兴举行,桐乡籍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凭借《食物变迁记》,荣获丰子恺散文奖,也是获奖人中唯一一位科学家。
科学界里懂写作,文学界里懂做菜,美食界里懂科研,不得不说,朱永官是懂“跨界”的!
跨界的作家
“鸡骨头是人类消耗地球资源的见证”
“搞科学研究,如果影响的范围只停留在科技界,这是远远不够的,所以科普写作很有必要。”在颁奖典礼现场,手里捧着奖杯,朱永官有些激动。
在朱永官看来,科学和文学应该有相互融合的地方。这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。
“鸡骨头是人类消耗地球资源的见证,保护地球,让我们从关注鸡骨头开始……”翻看朱永官的《食物变迁记》一文,全篇6000余字,从鸡骨头、蚯蚓、桑葚、蚕蛹、野菜等小处入手,见微知著,让科学研究从烟火气中弥散而出。
作为科学家,朱永官的“老本行”是从事环境土壤学和环境生物学研究,这让他从食物的变迁中,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。他在《野菜》这篇文章里写道:“时代在变迁,人类的食物也在不断演变。这种变迁,是为了让人类与自然更好地和平相处,和谐共处。”
科学家捧回文学奖,这让在场的文学爱好者们很是好奇,“一位理工科的学者,却抱有文学的情怀,这样的‘跨界达人’可不多见。”
“朱院士的获奖,向社会传递了一种价值,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,创作文学都可以成为你的一个选项。”丰子恺嫡孙丰羽表示。
对朱永官来说,捧得文学奖或许只是人生的一个小插曲。领完奖,朱永官又投入到科研中,过两天,他要参加在乌镇举行的2023第一届现代农业国际论坛开幕式,这是由他主导发起的一场论坛,重点研讨如何深化科技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。他说:“让老百姓知道科学的道理,很多环境问题在社会生活层面就可以解决。”
土壤科学家
“我们研究蚯蚓如何帮助人类‘变废为宝’”
“如果没有去做科学家,我可能会去当厨师。”谈到自己的厨艺,朱永官有点自豪。
而要当好一个土壤学领域的“厨师”,就更要做好土壤这盘高级“料理”。“我研究的就是如何让土壤上长出健康、营养的作物,只有健康的土壤,才能育出健康的人民!”在朱永官看来,这是土壤学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。
2019年,朱永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。2022年,他获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李比希奖,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。李比希奖四年一评,每次仅评一位科学家,旨在表彰科学家在土壤科学应用研究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。
而科研之余,写作是朱永官的另一大爱好。“根据各种蚯蚓不同的生长和生活习性,我们研究蚯蚓如何帮助人类‘变废为宝’。”在朱永官的笔下,看似枯燥的科研工作变成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科普故事,讲述了地球环境与人类生存的意义。
乡土美食家
“故乡的味道似乎成了我味蕾的基因”
4月20日,谷雨,江南的蚕豆已经结初果。
从土壤学的角度看,蚕豆是典型的固氮植物,可以通过根瘤菌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,对培肥土壤很有用处。
但从桐乡人的味蕾来说,雪菜炒新蚕豆、干炒蚕豆、油盐豆、脚皮豆、芽出豆……都是伴随朱永官成长并格外喜爱的食物,“无论出国还是出差,我总会带点蚕豆、茴香豆、兰花豆。”
“无论漂泊何方,故乡的味道却是永恒的,它似乎成了我味蕾的基因。”朱永官在《藏在味蕾中的乡愁》中写了这么一句话。在国外学习工作多年,家乡的味道成了朱永官心中的一抹乡愁,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家乡过年必备的蛋饺与有无数种吃法的蚕豆。
当然,乡愁远不止一粒蚕豆和一锅蛋饺。
“上了小学就想上大学,上了大学就想出国,出国学成以后就想回国。”这是朱永官的肺腑之言。
小时候的猪油拌饭、南北方米面之别、在河网交织的老家钓鱼……这些年,朱永官也时常写乡愁散文,还抽空回乡看看、走走,“我喜欢邀请朋友到桐乡来,有好吃的,好看的,还有文化底蕴。”
1985年夏天,18岁的朱永官在父亲的陪伴下,登上了去浙江农业大学求学的长途汽车。自此他走向广阔天地,但走得再远,都走不出故乡的味道和乡情的羁绊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声制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36 联系邮箱:55 16 53 8 @qq.com